• 曉庵隨筆 回上一頁
單元選單:

誰在大小聲?

作者:章忠信
92.03.14.完成
有著作權 侵害必究
ch7943wa@ms12.hinet.net

講話該講多大聲,應該是沒個準頭,總以讓對方能夠聽到,又不會干擾到別人為妥適。偶爾在公車、捷運上遇到手機族高談闊論、口沫橫飛、外加手勢激動地指揮,全車的人都必須要分享他們家三叔公與四嬸婆的家務事,內心真是感到一陣嫌惡,不過,卻又很少有人能小聲地告訴這位老兄,不要影響他人安靜的權利。好在,捷運已經推出靜音車箱,禁止在特定車箱中使用大哥大,或許可以還給乘客一些安靜。

從小父母就告訴我,作人作事要光明磊落,才能夠大聲講話。出了社會,偶爾看到部屬們面對主管時的唯唯諾諾,忽然想起,要挺起腰桿大聲說話,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這當然也要看自己有多少本事,能不能無所求於他人,對自己有多少自信,還有作主管的到底能不能把部屬當作是工作上不可或缺的好幫手,進而心懷感激地對待。

有個朋友來自於兄弟姐妹眾多的家庭,個頭雖不大,說起話來倒是中氣十足,先聲奪人,每每好似要與人吵架,好友們常常提醒她說話小聲一點,她總是無奈地說沒辦法,從小在家養成要大聲說話,才能引起別人的注意,取得發言權,不但理直要氣壯,有時理不直氣也要壯。

小聲講話真是一種文化的表現。在國外常有的經驗,聽到一群人在飛機、旅館、餐廳或觀光景點,高聲喧譁、旁若無人,準是台灣團。這樣的場景,聽說在海峽對岸開放觀光後,已為大陸團所取代,這或許是台灣團出於比較後的自覺。顯然,有錢出國旅遊後,接下來還要有一些自覺、謙虛與教養,才不會讓外國人認為咱們是沒有文化的暴發戶。

談理論是比較容易,實踐起來當然就不是那麼一回事。自從好不容易謀得了教職,習慣了在課堂上的聲調,偶爾在家幫兒子解答數學時,另一個兒子就要不時地提上一句:「老爸,這是我們家,不是在教室上課。」看來大聲說話也會成習慣,一不小心,就忘了小聲說話比較能夠拉進親子關係,達到家教的效果。

說話不在大小聲,而在於該說的時候能不能勇於說出口。小聲說話是一種教養的表現,能夠大聲說話而仍然小聲地表達,理直而不氣壯,不會讓人有氣勢凌人的感覺,應該更能達到表達與說服的目的。

回到最上方
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