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曉庵隨筆 回上一頁
單元選單:

為與不為

作者:章忠信
(92.05.03.完成 94.05.28.最後更新)
有著作權 侵害必究
ch7943wa@ms12.hinet.net

祇因為伊甸園裡一個不明所以的錯誤,讓女人與「蘋果」蒙受永遠的罪名,無從洗刷。最近,一個名叫「蘋果」的日報登臺後,又引起許了多關切。有鑒於「蘋果」在香港發行一年造成其他小報紛紛倒閉的經驗,台灣的幾家所謂大報,率先「蘋果化」以為因應,以免步上香港同業的後塵。

星期天起了個特早,到便利商店花了十五元買報紙,五元買了一份「蘋果」、十元買一份大報。「蘋果」附贈的英文會話學習光碟,要家中那小子給老子我仔細收聽學習,以後每個禮拜都不愁沒有英文可以聽了。小子滿臉苦瓜恨恨地接受,果不其然把他老子貼在大門後,準備閤家欣賞的「蘋果」隨報美女裸體畫報,悶不吭聲地作紙類回收去了。還好將大報附送的果汁,敬謹地奉給那晏起的嬌無力,確保枕邊人一天的好心情,也算是報業競爭下的一大獲利。

「蘋果」是彩色的,讓新聞與廣告沒有區別,更別說藍或綠的政治色彩。「蘋果」也是刺激的,小蜜蜂特派員隨時在大街小巷穿梭,號稱比警察永遠早五分鐘到現場,各種新聞現場照片絕對清析沒有馬賽克,符合公眾嗜血的需求。「蘋果」的爆料專線也保證讓內容一定是獨家第一手,領先各大報。沒有包袱的「蘋果」祇要投讀者所好,就可以確保發行量,不必看政治人物的臉色,也不懼任何勢力的打壓。祇是看完了「蘋果」,好像思想與知識都沒有甚麼長進,原來「蘋果」給了消費者他們想要的,卻沒有讓讀者有所提昇。「蘋果」祇是消費的商品,不是報紙,它並不肩負意見領袖與第四權監督的功能,消費者又何必太認真。

和香港報業不同的,臺灣所謂的大報,創辦人總是以書生辦報,引導社會思想為職志,縱使第一代與政治走得太近,第二代與商業又靠得太攏,但隱隱間偶爾還是聞得出理想的氣息。不管傳媒管道如何多元,報業在廣播電視科技蓬勃發展後,始終有其市場,自然有他存在的道理。很難想像在有線電視頻道充斥的環境中,都市家庭裡還有沒有第四台的,我們家就是個特例。兒子老是以要好好收看「大家說英語」來遊說老子出錢裝有線電視,實在是報紙雜誌都看不完了,哪裡還需要有線電視?「大家說英語」不是用聽的就可以了嗎?怎麼會需要看主人翁Anna長得美不美呢?兒子們後來是死心了,可去外婆家最喜歡看的卻是「霹靂布袋戲」與「貴夫人果菜機購物頻道」。報紙永遠不會被取代,因為電視內容膚淺不能深入,影像快速得讓人來不及思考,更糟糕的是觀眾祇能被動地接受,毫無取捨選擇的自由,不能暫停接收以便思考,也沒有重新瀏覽的可能;至於雜誌周刊,八卦太多,時效也不及報紙,所以報紙絕對有其獨立不被壓縮的空間。

報紙要永續經營,必須「有所為」與「有所不為」。「有所為」是要順應時代環境發展,不能墨守成規,不知改變;「有所不為」是不能為了短期的利益,失去了初始的理想目標。報紙編排方式有無必要「蘋果化」,固然是可以討論,但要等到「蘋果」來了才動起來,那就不知是平日不知「有所為」,還是現在根本應該「有所不為」了。對於報紙內容與行銷要不要「蘋果化」,這可是要「有所不為」的。祇要內容是擲地有聲,真言讜論,消費了「蘋果」之同時,讀者並不會吝於閱讀對自己有所長進的大報。香港的經驗是其他的八卦報在發行量比不過「蘋果」而被淘汰出局,有深度的「質報」雖然發行量一時受影響,倒也迄今仍然屹立不搖,其癥結點並不在於要不要「蘋果化」,反而是在於某些作法上必須「有所不為」。

看完了多彩多姿的「蘋果」,我始終是不能確定,舊約聖經裡伊甸園中那棵「分別善惡的樹」所結的「果子」,也就是夏娃吃的「果子」,真的是蘋果嗎?如果那「果子」真的是蘋果,又為甚麼不是綠蘋果、黃蘋果,而是紅蘋果呢?
回到最上方
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