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曉庵隨筆 回上一頁
單元選單:

別再汙名化22K了

作者:章忠信
101.09.17. 完成
有著作權 侵害必究
service@copyrightnote.org

很多人一談到大學生的薪資太低,立刻指責政府自己都只給大學生22K,怎能還怪企業給太低。

這是因為包括學者在內的各界人士,對於22K根本沒有深入瞭解其原由,就想當然耳、隨意地引用22K來大作文章。身為當年22K的實際執行者,有必要讓真的想要瞭解22K來龍去脈的人,有機會一探22K的真面目。

98年初,由於金融海嘯帶來的經濟不景氣,導致就業率低落,行政院希望提升就業率,擬定各項提振就業計畫。其中,針對特別嚴重的大專畢業生就業率方面,要求教育部擬定計畫,讓各大學協助自己的畢業生就業。

於是,「95-97學年度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」就被教育部提出來。這項方案鼓勵企業提供大專畢業生一年的工作機會,讓剛畢業沒多久,找不到工作的大專畢業生,先進入職場,一年後可以成為正式員工,或憑這段工作經驗轉職高就。企業聘用這些大專畢業生的這一年,就由政府預算編列薪資,來支付給這些大專畢業生。

這項計畫以95到97這3個學年度應屆畢業學生總人數的3.7%估算,比照當時行政院在先前推動的「短期促進就業計畫人員」薪資計算,以政府預算編列每人每月以26,190元,其中大專畢業生實領22,000元,政府另外補助勞健保、勞退金等4,190元。而這大專畢業生每月領的22,000元,就是所謂的22K。

行政院要求教育部而非勞委會來執行這項提升就業率計畫,是不是有道理,固然可以討論。不過,教育部接受行政院的指示,只能遵照辦理,不能不配合。

教育部接獲這項指示,回過頭來要求大專校院配合,當然也引發某些反彈。部分大專校院認為他們的責任在作育英才,不在負責提升就業率。教育部則提出一項通則及兩項主軸,讓大專校院沒有藉口。

這一項通則是,大學必須關心所教育的學生是不是為就業市場所接受。所有的工廠都必須關心它的產品在市場上是不是賣得出去,大學雖不是工廠,但也不能只管教育,卻不管它所教育出來的學生,在就業市場是不是被雇主青睞,負責任的學校必須關切畢業生的品質是不是符合就業市場需求。

至於兩項主軸,則是這項計畫讓學校「加強產學合作」及「掌握畢業生流向」。這兩大主軸是大專校院平時就該作好的工作,但顯然很多學校並未落實。

在「加強產學合作」方面,這項計畫讓產業必須向學校申請進用該校畢業生的名額,使得學校更有能力要求產業在學校課程、師資、設備方面,予以協助,或促進產業對學校的委託研究案,這些都使學校教學內容能更接近產業所需。

在「掌握畢業生流向」方面,這項計畫也讓大專校院必須積極主動聯繫本校近三年畢業生,瞭解其目前工作狀態,探詢是否需要學校協助就業,改變過去學生畢業後與學校完全無關聯之冷淡情形。學校藉此計畫強化畢業生流向之掌握,提高畢業生對學校之向心力,絕對有助學校招生、募款及校友對學校之各項協助。

回到22K的議題,有幾個關鍵必須被瞭解。

一、這22K是政府編列預算給的薪水,全是來自於人民納稅,不能太高,否則對納稅人不公平。

二、這22K原本就是比照不限任何資格的「短期促進就業計畫人員」薪資,它並不是適用於所有大專畢業生,而僅是在協助讓剛畢業1、2年,找工作仍然非常困難的近3年3.7%後段大專畢業生,讓他們最後仍有就業的可能,不會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暴氣喪志,惡性循環。

三、這22K確實很低,它的目的就是不要排擠正常的就業市場,避免那些有能力找到待遇更好的96.7%大專畢業生,利用這項計畫就業。

四、這22K確實很低,所以企業自己要想清楚,有能力的人才不須屈就22K,企業若想要吸引好人才擔任正式員工,就必須以高於22K很多的錢來網羅人才。

五、對於以22K任用3.7%後段大專畢業生的企業,如果不能展現它是優質企業,以一年時間培訓爭取留用。時間一到,這些人員將會轉職高就,甚至在外傳遞企業不良制度訊息,有損企業形象並造成實質損失。

「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」的初衷與執行,當然有很多改進之處,但若將97年政府以人民稅賦照顧找不到工作的3.7%近3年畢業的後段大專畢業生的美意,解讀為政府認為大專畢業生僅能領22K,顯然是昧於事實,以偏概全。尤其要知道,22K其實不只是22K,至少是26,190元。
回到最上方
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