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曉庵隨筆 回上一頁
單元選單:

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

作者:章忠信
102.10.12.完成  最後更新111.01.24.
有著作權 侵害必究
ch7943wa@ms12.hinet.net

1.「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」,因為憲法增修條文「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」,於第11條規定:「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,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。」立法院據此制定「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」將「兩岸關係」定義為國家統一前的「臺灣地區」與「大陸地區」之關係。

2.「兩岸關係是一中的兩國關係」,因為「臺灣地區」有一個1911年成立的「中華民國」,「大陸地區」有一個1949年成立的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。更早以前,也曾經出現魏晉南北朝、魏、蜀、吳三國加上五胡十六國,他們彼此都不是外國,卻也都是國與國的關係,也各自與外國有國際關係。而且,更重要的是,最後還是成為大一統的「中國」,只是那過程喪失不少人命。

3.原本,外國都與「中華民國」建立國際關係,1949年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成立後,部分外國漸漸與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建立國際關係。由於「中華民國」與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對外都堅持,外國只能在「中華民國」與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二者間,選一個國家建立國際關係,於是大部分外國都與人口、土地及各方面實力較強的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建立國際關係。

4.1949年成立的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對外國主張,1911年成立的「中華民國」已經不存在,目前的臺灣是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的一部分。但1911年成立的「中華民國」仍然在臺灣,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的政府權力始終未曾及於臺灣,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軍隊從未進駐臺灣,臺灣人從未向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繳稅。所以,事實上,1911年成立的「中華民國」仍然存在,臺灣從來不是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的一部分。

5.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於1949年自「中華民國」中分裂獨立,其實是共產黨對國民黨武力鬥爭獲勝的結果,而非政治競爭的結果,這也是為何共產黨必須重新建立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而非取得「中華民國」執政權之原因。在1949年之後,國民黨執政之「中華民國」及共產黨執政之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,仍持續武力鬥爭,並以消滅對方為目標。

6.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為避免因持續對國民黨執政之「中華民國」進行武力鬥爭之不穩定狀態,進而影響內部建設及國際關係,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葉劍英於直到1981年發表「葉九條」,提出對國民黨執政之「中華民國」「和平統一」政策,並於1982年通過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」,於第31條規定設立「特別行政區」,準備實行「一國兩制」。

7.國民黨執政之「中華民國」為因應國內民主化及本土化之發展必要,於1991年廢止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」,制定「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」,明定兩岸人民權利義務關係,得以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之,共產黨不被視為叛亂團體,承認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存在之事實。

8.由於落實民主化及本土化之結果,國民黨於2000年喪失「中華民國」之執政權,雖於2008年再度取得執政權,但已無法完全以黨意掌控「中華民國」之施政,而必須關注內部民意之反應。國民黨於2016年再度喪失「中華民國」之執政權,已完成對「中華民國」民主發展之政黨輪替歷史任務。從此以後,中國內部呈現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進步黨之政黨競爭。

9.目前「中華民國」內部有三種政治主張,大部分人主張以「中華民國」維持現狀,少部分主張將「中華民國」改為「臺灣人民共和國」,極少部分人主張與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統一。前兩種政治主張者都認為自己從不屬於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,其中主張將「中華民國」改為「臺灣人民共和國」者,其實僅是爭取「中華民國」政權之政治訴求手段,並無真正執行之意。

10.關於「中華民國」與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的未來發展,從歷史上觀察,統一係必然之趨勢,至於何時以何方式達到統一狀態,則有賴雙方執政者之智慧。依舊由中國共產黨專政之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主張,兩岸應於「一中框架」內尋求解決辦法。由於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向來對外國宣稱,「『中華人民共和國』係惟一之『中國』,臺灣係『中國』之一部分」,於是,「一中框架」之「一中」,到底是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?「中華民國」?還是「中國」?成為關鍵。在台灣的「中華民國」,以前的執政者中國國民黨誓言「三民主義統一中國」,如今的執政者民主進步黨,希望與中國斷離任何關係,卻又不敢獨立稱國。

11.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向來不承認「中華民國」之存在,也反對任何以「中華民國」名義參與國際活動之情形,更不容許「臺灣人民共和國」之成立。這是因為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一方面於經濟、外交夠強大,無須妥協,也是因為不能承受臺灣自中國分離之歷史責任。但不承認「中華民國」存在並打壓「中華民國」參與國際活動,已成「中華民國」內部主張成立「臺灣人民共和國」而揮別「中國」者之利基。其實,從人文、地理及歷史上觀察,「中華民國」無論以任何名義存在,都無法脫離「中國」,反到是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之打壓造成「中華民國」之「去中國化」,才是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必須關切之重點。

12.目前,大部分在「中華民國」的中國人,只想與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保持和平穩定關係,以利自身發展,尚無和平統一意願,主要原因在於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於政治上仍是共產黨專政,非民主法治社會,人民之部分自由及權利仍受嚴格限制,「中華民國」的人民,無意以其珍貴之民主法治與自由開放,交換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強盛之經濟、外交庇蔭。

13.兩岸衝突,造成區域不穩定,雖然有傷外國利益,但兩岸分裂,對外國也有相當利益;兩岸統一,其實外國未必樂見「中國」一統強大,雖不便明白反對,但終無法再於兩岸對立中獲利。「中華民國」成為外國與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間之棋子,在兩岸統一前之現實環境中,「中華民國」如何將外國與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運用於彼此關係中,親疏之間,國際外交藝術,著實不易。

14.歷史證明,統一係必然之趨勢,台灣不能統一大陸,必為大陸統一。統一不必係武力統一,人心背向為主要核心,關鍵在於政治或制度上之肯定,終至走向國家統一。中國國民黨以前放棄武力統一,主張「三民主義統一中國」,有其現實體會。中國共產黨過去主張「解放台灣」,目前力促「和平統一」,但不承諾放棄武力統一之可能。現實的狀況是,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之「民族主義」及「民生主義」實踐,已超越「中華民國」,「中華民國」唯一可以勝出的,只剩「民權主義」,但其一黨專政之發展,似乎已向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之政治制度傾斜,其是否堅守「民權主義」,有待觀察。

15.目前兩岸尚無成熟之統一條件,但和平穩定發展,則有助各方利益。當務之急,首重相互尊重與瞭解,不造成誤判,兩岸領導人須有政治智慧促進雙方持續交流,並與外國維持適當關係,等待成熟之統一條件。

回到最上方
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