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著作權觀念漫談 回上一頁
單元選單:

用AI寫論文的行與不行

作者:章忠信
114.08.20 完成
有著作權  侵害必究
ch7943wa@ms12.hinet.net

AI是個非常有效率的工具,但AI也可能出錯,亂搞。因此,要善用AI,掌握AI的特性,祛除AI可能發生的問題。這有幾個重要原則:

一、千萬要按圖索驥

也許AI會給你一些條文、主管機關函釋、法院判決、相關學術論文或專書的內容。

問題是,AI給的這些資料是真的嗎?包括:真的有這些資料嗎?這些資料真的與論文的某個議題有關嗎?所以,AI幫你找到這些資料,很方便,很有效率,但使用者必須順藤摸瓜,循線在權威來源找到這些資料,確保這些資料真有其事。例如從全國法規資料庫、主管機關或法院網站、期刊網站或實體期刊、專書,確認這些資料真實存在。

進一步地,使用者必須讀過這些內容,確認這些資料真的是與論文的某個議題有關,足為佐證或成為評論對象。

此外,對於這些資料,理解之後,自己要有評論或分析。

也就是說,首先要按圖索驥,找到圖上所說的驥,確認真的有驥的存在;此外,還要看一下是不這驥是真的千里馬,還是不相關的食用肉馬;更進一步,自己要騎上千里馬,確認這驥果真是一匹千里馬;最後,自己對這千里馬有甚麼評價,如何與大家分享你自己對這千里馬的優缺點認識,或是如何根據這匹千里馬的習性,好好駕馭牠,讓牠發揮到極致能力。

二、親自走過一遍

AI只是很棒的工具,但它唸書,不等於是使用者在唸書。事實上,AI也不是唸書,它只是演算法。

AI演算生成的成果,可能是對的,也可能是錯的。

AI演算生成的成果如果是錯的,使用者要有能力判斷,並找出甚麼才是對的。畢竟,AI不是老師,老師說的,學生都該質疑,不可盡信,更何況AI自己也不知道它生成的成果,是對的還是錯的,使用者又如何能照單全收?

AI演算生成的成果如果是對的,那也是AI的事。使用者如果沒有把AI生成的成果,吸納成為自己的知識與智慧,還是等於沒有唸書,只是完成一件事,完成報告,寫完作業,但自己完全沒有知識上的收穫及智慧上的長進,還是沒有達到學習的效果,下回遇見問題,還是沒有能力解決或判斷是非。這就白用了AI這麼有效率的工具及浪費自己的力氣與時間了。

親自走過一遍,判斷對錯,成為自己的知識與經驗,才能增長自己的智慧。

三、論文要自己寫

學術倫理,不允許「抄襲」或「造假」的行為。

學術論文一定要自己寫,自己沒寫論文,直接把AI演算生成的成果,直接放在自己的論文裡,這不是「抄襲」,而是「造假」。

「抄襲」是「抄別人寫的」或是「抄自己以前寫的」「自我抄襲」。自己沒有研究,沒有寫論文,卻把AI演算生成的成果當作是自己研究、自己寫的論文,這不是「抄襲」,而是「造假」的違反學術倫理的行為。

用各種辦法,讓生成式AI幫忙生成一個成果。這個成果,就像使用者請好友阿山幫忙弄一個成果來,是一樣的道理。

只要不是自己寫的,是請別人弄一個成果來,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風險。

好友阿山幫忙弄一個成果來,如果是他自己完成的,頂多就是冒名創作。雙方交情夠,相互諒解,有難相助,外人不知道,雖然違反學術倫理,只要不窩裡反,發生academic divorce,一般也不會有事。但如果不是阿山自己完成的,問題就大了。網路隨便抓的,從別人那裏弄來的,只要公開利用,肯定要出問題。

這回,把阿山換作是生成式AI。生成式AI生成的成果從哪來?沒人知道,可能連生成式AI自己也不知道。於是,所有的風險就都不可控制,使用者也沒辦法把生成式AI當成是阿山,叫他出來負責任。所以,直接使用生成式A生成的成果,不但違反學術倫理,侵害著作權的風險也極高。

論文自己寫,就能避開這些風險。

著作權法第十條之一規定:「依本法取得之著作權,其保護僅及於該著作之表達,而不及於其所表達之思想、程序、製程、系統、操作方法、概念、原理、發現。」著作權法保護「表達」,不保護「表達」所隱含之「觀念」、「方法」或「事實」等。將生成式A生成的成果,當作是與他人腦力激盪獲得的建議,透過自己的判斷,去蕪存菁,增添自己的想法,重新以自己的文字、圖表或拍攝照片,獨立完成論文。善用生成式A為整理建議的工具,不全盤照單全收,增添自己很多想法,以自己的「表達」完成論文,引用特定「表達」來源或特殊創見「觀念」,註明其出處,既不致構成侵害著作權,也符合學術倫理的要求。

四、結論

把生成式AI比擬作智慧型洗衣機,就很容易理解該如何善用生成式AI。

大量粗布的髒衣服,一定要交給智慧型洗衣機,又快、又省力,非常有效率;但套裝、高級布料的衣物,不能交給智慧型洗衣機攪和,務必交給專業的師傅人工處理;即使如此,還是有些重要或私密衣物要自己親力親為。辦公室日常庶務資料整理,一定要交給生成式AI,又快、又省力,非常有效率;但對重要客戶的簡報,不能交給生成式AI生成,務必由資深專業同仁處理;即使如此,學術論文還是要親力親為,可以讓生成式AI協助資料蒐集整理,但論文實質內容,一定是在自己智慧判斷下,以自己獨立的「表達」,完成論文,才符合學術倫理的要求,不致構成侵害他人著作權。

回到最上方
回頂端